大環境劇變下,台灣石化煉製業如何因應?

發佈: People Ι 2025-09-30 Ι 瀏覽: 42

圖攝自網路

文/黄世澤
今年8月1日川普宣布台灣關稅20%,比日本、韓國的15%還高,當日台股大盤以23318點開出,一度下跌超過3百點,終場下跌108點,顯示民眾看壞前景。經濟部認為
工具機、模具、塑膠製品與電子材料四大產業衝擊最大,其中塑膠製品銷往美國的比率高達三成,台灣與日韓之間的5%關稅落差,勢必會讓我們失去競爭力。

其實在關稅”開獎”前三個月,以出口為主的企業以已先經歷二日內台幣暴力升值的震撼,民眾搶匯的盛況記憶猶新。以出口導向的台灣經濟在2025年經歷關稅、匯率衝擊,對具高技術門檻的台積電、聯發科等影響較小,但對毛利不高的傳統產業如紡織、家具、汽車零件等已面臨生死關頭,高度依靠美國市場的塑膠製品業也是重災區。但台灣的抗關稅戰還沒結束,接下來的二三二條款、被迫對美投資、美國車進口是三場硬戰,以政府面對此次關稅戰的表現,後續不如樂觀。

有人說川普極度自戀、幼稚、不認輸等特質或許中肯,但川普不是瘋子,發動關稅戰爭也不是一時興起。1930年美國的斯姆特─霍利法案對逾2萬種進口商品課徵關稅,想藉此刺激國內經濟。但各國的報復性課稅引爆全球關稅壁壘,加劇了「大蕭條」現象。

想像你是美國總統,面臨每年1.2兆美元貿易赤字加上1.8兆美元政府赤字,赤字則靠發行公債解決,但30%公債在外國人手中,拋售成為他陀的武器。溫水煮青蛙式的債務已經快堵住鼻孔,不得不走偏鋒!。關稅戰就是債台高築的解方,談判中附加的”投資美國”是要增加就業人數。身為世界第一強國,美國的經濟暴力讓被逼迫的國家憤怒,苦思應對之道,美國近似流氓的行徑也傷害了自身威信。

近二十年來,台灣科技產業一枝獨秀,傳統產業停滯難進,在關稅戰衝擊下,不進階就易遭淘汰,導入AI、市場多元化、技術升級是可行方向。

此次20%關稅衝擊最深的塑膠業一片哀聲,其上游的石化煉製產業近年來在大陸的擴產下一路挨打,2025年中國乙烯已達6000萬噸/年,2024年中油乙烯已年產量107萬噸,台塑產量約為300萬噸。產量暴增就導致價格戰,又前全球乙烯廠面臨整體經濟低迷、能源成本提高、產能過剩等風險,會加速一波產業淘汰賽,有原料優勢的地區、高度整合的大型煉製廠叫有競爭力。

在這次全球乙烯工業結構調整中,值得注意的現象是,中東與北美以乙烷進料的煉製廠,受惠於原料的成本優勢,凸顯了競爭力。台塑企業在2013年即曾評估乙烷進料方案,當時有運輸、儲槽、採購等配合條件須解決。2025年5月29日台塑石化股東會中,董事長曹明提到,大陸龐大新增產能外溢威脅,加上地緣政治、關稅等人為干擾,及碳費上路,過往石化七年循環模式已不復見,對全球供應鏈、企業營運成本造成極大挑戰,將啟動多元進料及低碳能源、高值轉型策略。此外,考量乙烷裂解廠成本比輕油裂解廠成本低很多,台-塑化規劃增購美國乙烷做為原料,以一年用量30萬∼40萬噸,亦即乙烷進料生產乙烯達30萬噸,展開包括冷凍船、儲轉碼頭及製程、工程調整等作業,預計2027年初完成,強化輕油裂解廠料源多元彈性。目前1噸輕油煉製成乙烯、產率為33%,而1噸乙烷煉製成乙烯、產率可達85%;以當前乙烷每噸價格約180∼200美元,加上運費350美元,相對亞洲乙烯每噸價格780美元,營運頗具競爭力。

根據經濟日報報導,至2024年底,中國已有六個乙烷裂解案,乙烯年產能達675萬公噸,占全中國乙烯總產能13%。從新浦化工、連雲港石化、中國石油蘭州石化到塔里木石化等公司,陸續投入乙烷煉制乙烯之製程。

近日,中國大陸、日本和南韓(三國乙烯產量佔全球45%)宣布關閉舊裂解廠,此舉將導致乙烯產能每年減少1,300萬公噸,也是產業擺脫低谷的開始。

身為台灣石化業龍頭的中油公司,是煉化專家,也深知乙烷進料是可行途徑之一。105年11月1日中油石化事業部內部刊物”石化簡訊”,經營話題專欄之”輕油裂解製程如何在變動中求生存”一文中(作者陳維德),已提出石油腦進料的其他選項。九年過去了,台塑石化已有行動,中油至今尚陷在新四輕案的泥潭,越不過市府的技術卡關,最近內部已經討論乙烷30 %、石油腦70 %的進料比例!主管機關經濟部更不關心新四輕的計劃,前經濟部長郭智輝還想把新四輕外移菲律賓呂宋島,經濟部也不會在乎用啥進料了!